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我們與公益傳播的距離
文/郭思婕
無論時代如何更迭,人道者永遠存在
人道關懷往往存在於戰爭當中,胡川安老師以講古的方式,告訴我們從古至今的人道者,如何展現人道精神:墨子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戰國時代提倡兼愛非攻;行走世界各地的紅十字會創辦人Dunant看見了戰爭的慘忍,而成立了專門照顧戰爭受害者的機構;日治時期的慈善事業家施乾在調查萬華地區社會現況時,收容孤苦無依的街友,並培養他們的一技之長。
疫情就如同一場殘酷的戰爭,在疫情之下,仍有群願意奉獻自己、擴大善行的人道者,他們不問出身,只求幫助他人,即便遭受疫情阻礙仍不停歇。身而為人,總會遇到陷入困境的時候,無論身為先天的身心障礙者,抑或後天面臨生活劇變而成為弱勢群體,我們毋需害怕,亙古不變的永遠會是人道精神,只需記得,總會有群靜靜發光的人道者,建構起安全防護網,包容著每個需要幫助的人。
透過公益傳播,讓人道者靜靜發光
Momo老師說道:「紀實攝影中,不可逆的是時間,它無法復原且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幫助我們見證、細讀、深思歷史。」而紀實攝影往往與公益無法脫離關係。老師分享了自己與藝術家黃迦對於「公益與藝術」的問答與激盪,黃迦認為,所謂的紀實便是將現實世界收進來,再用屬於自己的口吻吐出去,真正的公益不為利益而做,而是站在自己最能幫助他人的高峰點大聲疾呼,若想以藝術的形式做公益,就必須放下公益與非公益的框架,除了好好地當一個「藝術家」(瀏覽大量作品、鑽研藝術形式)更要好好地當一個「人」,去了解自己與世界最深的關係為何,自然能夠開展出公益傳播的價值。
《人道者靜靜發光》這本著作亦然,數十位年輕創作者加入了人道者觀察的行動,以攝影、短片、文字抑或是漫畫的角度,記錄下散佈在台灣各角落,默默耕耘的人道者與組織公益事蹟,透過這樣的方式,更是真真切切地拉近了人道者與讀者的距離,我們也許無法作為一個藝術家,但是一個善念的分享,便足矣成為公益傳播者,正如胡川安老師所述,「人道」從古至今都是人內心的渴望,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形成了善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