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快「樂」
文/張書萍、陳芊卉
轉⾓處的快「樂」
這次的專案拍攝地點位於桃園市桃園區,從學校出發⼤約需耗時半⼩時的⾞程,冷颼颼的天氣,霧濛濛的天空還下著朦朧細雨,我們⼀⾏⼈扛著⼤包⼩包的器材和相機,不為風雨所阻,⼀同坐⾞前往今⽇的⽬的地—「樂作⼯坊 1 號站」。
樂作⼯坊位於巷弄內的轉⾓處,外觀有著顯眼的⽩⾊裝潢,很容易抓住⼈的⽬光,玻璃⾨上印著由鵝黃⾊印刷⽽成的⼤字「樂作⼯坊 1 號站」,給⼈朝氣蓬勃的感覺。隨後公關組⻑陳正評便⾛出⾨外招呼我們,為落實防疫⼯作,⼀⾏⼈先⽤酒精消毒雙⼿,確認體溫正常後才進到協會內部。
⼀開始正評組⻑帶我們環顧四周並講解樂作⼯坊的環境,⼀進⾨能夠看到牆上掛著⼀張⼜⼀張的橘⾊打卡單,組⻑說這是為了要模擬正式⼯作的環境。樂兒們每天早上來到⼯坊後須先進⾏打卡,下班後也要確實記錄離開的時間,以⽅便協會準確地掌握每⼀位樂兒的狀況,儼然像個著實的上班族呢!除此之外,每個樂兒在「上班時間」內也都是仿照上課的流程,每⼯作五⼗分鐘就休息⼗分鐘,看到他們⼯作時⼩⼼謹慎的神情,我們決定也要來親⾝體驗他們的⼯作。
(圖說:樂作⼯坊⼀號站內部的⽣活公約)
你我之間,並沒有所謂的差異
樂兒們今天的⼯作是要將紙袋串上綁繩,⿊⾊的細線上鑲著⼀個⼜⼀個⾦黃⾊的英文字⺟,除了將繩⼦穿過紙袋上的⼩孔,剩餘的繩⼦必須平均對⿑以外,還必須注意細線上英文字⺟與袋⼦表⾯英文字⺟⽅向統⼀,不能顛倒。
(圖說:樂兒謹慎地進⾏穿繩的⼯作)
實際嘗試這項⼯作後,過程其實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困難許多,常常穿過去後繩⼦⻑短不⼀,必須⼀⽽再、再⽽三地反覆微調;⼜或是完成後發現細繩上的字⺟與紙袋表⾯的英文顛倒⽽必須打掉重練。重複性的⼯作往往需要更強的專注⼒,看著樂兒們⼀個個聚精會神的神情,我們不免得有些敬佩之意,在這過程之中他們的表現與常⼈無異,甚⾄是優於常⼈,直到休息鐘聲響起,樂兒們紛紛起來活動時,我們才有機會能夠更近⼀步的去了解他們。
(圖說:學⽣親⾃實作紙袋綁繩的⼯作)
下課⼗分鐘,傾聽我娓娓道來
教保組⻑許惠萍說:「樂兒⼤部分都只有國⼩以下的程度,所以在與他們溝通時要多⽤點耐⼼。」我們看⾒了有些樂兒在⾯對鏡頭時沒有辦法很⾃然的表達,甚⾄緊張到⽀⽀吾吾地無法拼湊出完整的句⼦,⽽有些樂兒會藉由⼤聲呼喊來發洩,⼝中嚷嚷著⼀些旁⼈難以理解的單詞,還有⼀些樂兒⼗分活潑,會持續⼿舞⾜蹈地在⼯坊內徘徊⾛動。
(圖說:學⽣正在訪問教保組長許惠萍)
像是第⼀位受訪的樂兒—吳彥駒,當他在⾯對鏡頭是⼤⽅磊落的,但對於文字的理解沒有辦法很到位,在⼝語表達上也有些模糊不清,無法訴說太過冗⻑的句⼦,因此想和他溝通需要多耗費⼀些⼼思,細微謹慎地去聆聽他想說的話和想傳達的訊息,這是當天的我們感到最為挑戰的⼀件事。
第⼆位訪問的樂兒—吳韋勳,個性上比較羞澀,在⾯對鏡頭時會不⾃主的分⼼去注意其他⼈的動態,有時無法很明確知道訪問者的問題在講什麼,諸如「爸爸在哪裡?」「你叫什麼名字?」的問題,但他會透過展⽰⾃⼰的名牌或⽤比動作的⽅式讓訪問者知道他的意思。不論何種傳達⽅式,都能夠搭起他們與外界溝通的橋樑。
其實還有好多樂兒我們沒有訪問到,或是礙於保護關係他們沒有辦法被訪問,每⼀位樂兒的狀況其實不太相同,因為他們每⼀個都是獨特的,有著不同的個性及情緒,樂兒們對外⼈所散發出的善意與熱情,是我們在外界感受不到的;他們⾯對事情的樂觀與積極努⼒,是我們從他們⾝上學到的東⻄。
拉近我們與「樂」的距離
透過這次的專案拍攝,這是⾝為學⽣的我們第⼀次如此貼近這樣的族群,打破了以往對於他們的既定印象,別⼈能夠上⼿的基本代⼯,樂兒們甚⾄能夠更專注地去製作。每⼀位樂兒其實都有著⾃⼰鮮明的個性,等待著更多⼈去發掘這樣的美好,也謝謝台灣樂作創益協會給予我們機會,讓我們能夠對樂兒有著更進⼀步的認識,拉近了我們與樂兒之間的距離。
(圖說:學⽣團隊與協會⽅在拍攝後進⾏合照)